首页 > 中华茶馆 > 茶馆文化 > 正文

寺院茶堂到民间茶馆

饮茶成为风尚时,寺院中以茶供养三宝(佛、法、僧),招待客人,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程式。平素主持请全寺上下僧众吃茶,称做“普茶”;在一年一度的“大请职”期间,新是执事僧确定之后,主持要设茶会。茶在禅门中由最初提神醒脑的药用功能,逐渐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,又进而成为修行持成、体悟佛理的媒介。“茶意即禅意,舍禅意即无茶意。不知禅味,亦即不知茶味。国家茶叶网提供。

寺院僧人的饮茶习俗对民间饮茶风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。据唐代封演的《封氏闻见记》记载,”开元中(713--741年),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,学禅务于不寐,又不少夕食,皆许其饮茶。

而“茶馆”一词,直至明末张岱的《陶庵梦亿》中始有记述,“有好事者开茶馆。此后,茶馆即成为统称。茶馆是旧时曲艺活动场所,北方的大鼓和评书、南方的弹词和评话,同时在江北、江南益助于茶烟恰民众。茶摊出则远比茶馆质朴得多,明末在北京出现了只有一桌几凳的简朴茶摊,于街头柳巷,广卖大碗茶 。简简单单,一经产出,便创造了以后响当当的北京大碗茶招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