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华茶馆 > 茶馆文化 > 正文

20世纪上半世纪的茶馆特点

1、茶馆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,政治、经济色彩更为浓厚。一些地方茶馆成为行业交易的主要场所,人才招聘的自由市场,例如农民良种、牲畜等买卖都在茶馆做成,教师求聘、某人应职也往往在茶馆商定。由于时势动荡混乱,茶馆还成为政界人土或党派人物活动的场所,如革命战争年代,地下工作者常到用茶馆接头。布置任务,《沙家滨》中的阿庆嫂就利用茶馆做革命掩护工作。当然,也有一小撮人利用茶馆于卑鄙、肮脏的勾当,如算命、赌博、卖淫、贩毒、绑票等。

2、装饰、布置更趋讲究,西方文化与古老茶馆文化兼营并。随着国门的被打开,西方的思想文化逐渐渗透我国,反映在茶馆业方面,即一些茶馆陈设、布置出现欧化,有的直接经过挑选,建在风景名胜区或旅游景点内,设包厢,摆西方家具、沙发,挂西洋油画和风景水彩画,播爵士音乐;有的茶馆布置中西合壁,满足不同口味客人需要。将古老茶文化与现代的摆设、新派的服务融合在一起。

3、文化内涵与意蕴的加深。这时期茶馆的文化色彩更趋鲜明,不仅与文化人士结下深缘,而且让大众百姓在此得到文化熏陶和享受,茶馆几乎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块乐土,许多社会名流、文人雅士在茶馆留下了一幅幅生气昂然、雅趣横生的茶事图。在北京,茶馆、茶园成了戏园的代名词,如着名的广和茶园曾邀请许多名伶在此献艺,东顺和茶社不仅京剧票友常到此聚会活动,连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也经常光顾品茗听唱。鲁迅、老舍更是茶馆常客,据说鲁迅的《小约翰》一书还是在北海公园的茶室里翻译成的。在上海的茶馆,我们也可寻觅到许多文化人土踪迹,茅盾、夏衍、熊佛西、李健吾等作家都常去茶馆喝茶、聊天、写作。上海老城南面的“亦是园”、“点春堂”、“徐园”,城西北的“露香园”,城西南的“董园”,城中的“西园”,更是名人雅士留连忘返之地。南京着名的“新奇芳阁”茶馆,还为作家张恨水、张友鸾,画家傅抱石等辟有雅座,设红木桌椅、穿衣镜。茶馆还是一些曲艺大师的艺术发祥地,如四川名艺师李德才、李月秋、贾树三,着名评弹演员徐凤仙姐妹等,他们的艺术生涯都是从茶楼、茶馆开始的,大众百姓也从这里欣赏到了名师名家的精湛技艺,丰富和愉悦了精神文化生活。那时一些茶馆还举办棋赛、鸟鸣等活动,吸引了一大批棋迷、鸟迷,使他们身心健康因此得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