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茶疗养生 > 茶人物语 > 正文

“七夕”典故习俗

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,即“七夕”,又称“乞巧节”,这个传说和牛郎、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。牛郎、织女之名始见于《诗经》小雅?[大东]:“维天有汉,监亦有光.蹊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报章,皖彼牵牛,不以服箱。”但这首诗中的牛郎,织女,充其量只是两个星宿的人格化,还谈不上是传说,一直要到东汉(二五--二二零)的《古诗十九首》才在牛郎、织女的故事中添加了悲剧的爱情色彩。

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梗概,则在南北朝时渐渐成型。《岁时广记》引南朝梁殷芸(四七一--五二九)的《小说》道:“天河之东有织女,天帝之子也。年年机杼劳役,织成云锦天衣,容貌不暇整。帝怜其独处,许嫁河西牵牛郎,嫁后遂废织纫。天帝怒,责令归河东,许一年一度相会。”但这段记载中完全没有提到“七夕”,一直要到梁朝宗懔的《荆楚岁时记》才明确的指出:“七月七日是牵牛,织女聚会之夜”。

千百年来,牛郎、织女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。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,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、织女星渡河相会。传说西汉的窦太后自小秃头,家人嫌她丑陋,就不准她出门看星。当然,并不是每个女孩都像窦后小时候一样的不幸。事实上,七夕的重头戏就在这些女孩的身上呢!因为传说中,织女的手艺极巧,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。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,在少女之间,遂发展出了一种「乞巧」的习俗。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形成了,只不过是後来才和牛郎、织女的故事相结合。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、五孔、七孔、九孔之多。七夕晚上,手拿丝线,对着月光穿针,看谁先穿过就是「得巧」。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,是在七夕的中午,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曝晒,过了一段时间後,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。

这时把针丢在水里,有了薄膜的支撑,针会浮在水面上。再看看水中所呈现的针影,如果成为云彩、花朵、鸟兽之形,就是得巧。反之,若呈现细如线、粗如槌的影子,就是未能得巧。

除此之外,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,供上水果、鲜花向织女乞巧。据载,蔡州有位丁姓女子,十分擅长女红。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,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。第二天早上一看,原是只金梭。从此之後,她的「巧思益进」。

乞巧的方式之多,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。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,如果夜里有子(一种小蜘蛛)在瓜果上结网,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。讲究一点的,如唐朝宫女,就把子放在小盒子中,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。如果网结得就是巧乞得少。

另有窃听哭声之说,据说必须要是个童女,在夜阑人静之时,悄悄的走近古井之旁,或是葡萄架下,屏息静听,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、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,此女必能得巧。

妇女间乞巧,男子也没闲着。俗传七月七日魁星的生日。魁星文事,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,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,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。魁星爷就是魁斗星,廿八宿中的奎星,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,也魁星或魁首。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“大魁天下士”或“一举夺魁”,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。

根据民间传说,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,脸上长满斑点,又是个跛脚。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来取笑他:不扬何用饰铅华,纵使铅华也莫遮。娶得麻姑成两美,比来蜂室果无差。须眉以下鸿留爪,口鼻之旁雁踏沙。莫是檐前贪午睡,风吹额上落梅花。相君玉趾最离奇,一步高来一步低。款款行时身欲舞,飘飘踱处乎如口。缘世路皆倾险,累得芳踪尽侧欹。莫笑腰枝常半折,临时摇曳亦多姿。

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,发愤用功,竟然高中了。皇帝殿试时,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,他答道:“麻面满天星”;问他的脚为何跛了,他答道:“独脚跳龙门”。皇帝很满意,就录取了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