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茶学文化 > 茶人茶事 > 正文

作家苏叔阳与茶的关系

苏叔阳(1938 至今),当代着名作家、剧作家、文学家、诗人,笔名舒扬,河北保定人。其代表作有话剧《丹心谱》、《左邻右舍》、电影《夕照街》、《春雨潇潇》,长篇小说《故土》等。而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、中国作协理事、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的苏叔阳,其的名字经常出现在电视媒体上,人们对苏叔阳也不感觉陌生,很多是因为他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对现在电影艺术“恨铁不成钢”的苛责与批评。而当这位当代着名作家一谈到茶,他那优美的语言和透彻的观点就像一杯浓浓的好茶,苏叔阳与茶的关系实在是耐人寻味。

在形形色色的茶中,苏叔阳偏爱绿茶,尤其爱喝西湖龙井茶,他说就是喜欢那青青淡淡的春草的清香。每个爱喝茶的人总会有几次难忘的喝茶的经历,那时的茶情、茶香是不会褪色的记忆,而苏叔阳也不例外。

苏叔阳有一次在杭州体验生活时,喝到的明前春茶。茶采摘下来,炒制后,刚放了几天,就拿来沏泡,苏叔阳回忆起当时的味道有些陶醉,他说:“饮一口暖暖的茶,就像整个春天就在自己身边,身体卸下了冬天所有的寒冷和沉重。虽然现在自己年年都能喝到最新鲜的绿茶,但却再未有过那样深刻的感觉”。

鲁迅说过,有好茶喝,会喝好茶,是一种“清福”。苏叔阳说,年轻的时候不懂得喝茶,这种“清福”,对茶的爱好和品味是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后才渐渐培养起来的,也才慢慢体会了红楼梦中妙玉所说的“一杯为品,二杯那是解渴的蠢货,三杯便是牛饮了”。因此, 饮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,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,是在自然界无尽无休中的一种自我感知,饮茶的诗意可以入侵人生的失意。

中华民族一直都在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,中国的茶文化的形成也和这样的追求一脉相承。苏叔阳解释说:“古代的知识分子个性张扬,尤其唐宋的文人墨客精神上的枷锁比今人要小得多,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闲情雅兴,他们喝茶是为了享受精神上的放松和自我的释放。喝茶时,优雅清闲,物我两忘,调整气息,调整心态,超然于凡尘俗世之上;而且过去喝茶和琴有关系,二者同是人天性的一种抒发,同是对人性最美的陶然”。

着名诗人白居易有首诗就叫《琴茶》:“琴里知闻唯渌水,茶中故旧是蒙山”,煮茶听琴,琴茶同韵,对人生的体悟就在泠泠七弦上,就在幽幽茶汤里,可谓“陶陶任性一生间”。文人雅士也以清丽的文字写尽了茶的精妙情趣,又如杜甫的“落日平台上,春风啜茗时”、苏东坡的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、李商隐的“小鼎煎茶面曲池,白须道士竹间棋”,句句都流露出文人对茶的深深迷恋。

古代文人的钟爱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,茶真正的发展也与玄学的发展有着脱不开的关系,禅是玄学一种抽象的形式。什么是禅?苏叔阳的解释是:“禅,不是虚无的,空洞的,而是谈所未谈,言之未言的。禅一定是可以领悟的,以心传心,去领悟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东西,中国人对抽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,体现在中国的艺术上都是有禅意的。对于茶,常说‘禅茶一味’,茶里有玄妙的味道,却很难形容出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,很难说出来,因此饮茶谈禅是统一的”。

茶中有禅,茶禅一心,更能清静人的灵魂。茶能清心去火,禅能静心明性,茶禅一味,却是人间难得的境界,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;其实真正的境界,不需要向往,而是感悟。正如苏叔阳与茶那耐人寻味的关系一样,我们不需要去揣摩,而是去领悟、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