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茶学文化 > 茶歌茶剧 > 正文

南昌采茶戏

南昌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主要流派之一。流行于南昌、新建、安义、进贤、永修、奉新等县,影响遍及全省大部地区。 采茶戏起源于清代中叶,嘉庆年间江西信丰人谢肇桢的《南安吟:采茶歌》中有相关记载,其中“出看采茶也入魔”句,更是具体形象描绘了当时的观看盛况。

南昌采茶戏发脉于载歌载舞的采茶灯,由两个旦角和一个丑角扮唱《十二月采茶歌》及各种民间小调。后来,采茶灯的节目有了故事和人物,被为“茶灯戏”、“灯戏”,也称“三角班”,发展到生、旦、净、丑行当齐全的“半班”阶段,剧目也有“老十三本”大戏了。如《蔡鸣凤辞店》、《山伯会友》等,并且从农村走向城市,并且从农村走向了城市,为今后的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。清咸丰元年(1851年)以前,翟金生《豫章景物竹枝词》记载:南昌城里“二月街头唱采茶,村童扮作髻双丫。土音方语无腔调,笑煞吴姬与楚娃。”

南昌采茶戏植根于本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,载歌载舞、活泼生动、幽默诙谐、清新自然,充满生活气息,具有浓郁的地方戏曲特色。同时,在各种文化的交汇中,不断地吸取其它剧种的艺术精华,丰富和充实本剧种的表现手段,其音乐与表演方面受黄梅戏和京剧的影响较为明显。 “三角班”主要曲调有“茶灯调”和由“茶灯调”发展演变而来的“扳笋调”、“秧麦调”和杂调。进入半班后,主要曲调为“下河调”,后发展为“本调”和“凡字调”,兼唱南水词。传统剧目有以南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《南瓜记》、《辜家记》、《鸣冤记》、《花轿记》等,富有乡土特色。